香港政府正在研究反渗透技术用做海水淡化可行性方案

2014-05-12 18:44:50 admin 238
来源:《南方都市报》 / 时间:2009-10-19 15:00:03
  据中国水网2009年10月14日讯 2009年,香港的700万人口,比100年前增加了15倍,每天290万吨的污水排放早已非维港的自净能力所及。从小渔村成长为东方之珠,香港走过百年,治水亦已努力百年。全港80%食用水从142公里外的东江太园取水口获得,另外20%是自给,正是来自港区1/3陆地面积的郊野公园收集雨水区。
  早在引入东江水之前,香港政府就为水源问题作出过巨大努力。香港现有80%的楼宅铺设了咸水冲厕系统,这是与食水系统完全独立的管网。这套“咸水冲厕、淡水食用”的双管网系统历史,源自上世纪50年代后期。
  俯身可取的海水,除了用于冲厕,其衍生出的“淡化水”,在香港也算是历史悠久。
  早在1975年10月,香港就建成当时全球*大的屯门乐安排海水淡化厂,这个耗资4.6亿港元的海水淡化厂于1977年全面投产,日产18万吨淡水提供给香港市民使用。
  当时建厂的政治背景是“文化大革命”,香港政府担心内地政情会对东江供水产生直接影响,不敢过于依赖内地水源。直到1982年,这个淡化厂由于经济成本过高而关门大吉,1992年被彻底爆破。
  时隔30年,科技日趋成熟,海水淡化成本已大大低于当年。“现在每吨淡化水的处理费是7元,而从东江购入不到5元”,香港公开大学科技学院院长何建宗教授说,虽然海水淡化成本大降,但仍比东江水贵不少。
  目前,香港屯门和鸭脷洲都正在进行用“反渗透技术”做海水淡化的可行性方案研究。
  除了“淡化水”,“再生水”也被香港水务署看做*具经济效益的新水源,但两者的应用目前仍主要处于实验阶段。
  在大屿山的昂坪360旅游景区及北区石湖墟,经过三级处理(即*高水平的污水处理程序,结合物理、化学和生物原理,以除去污水中的营养物和任何余下悬浮固体)的“污水”被用作冲厕、花木灌溉以及其他非饮用性用途。
  “杨利伟上太空都是饮这样的水啦,其实那滴水是污水还是食水完全看你自己怎么衡量。”何建宗教授打趣说,理论上经过三级处理的污水是可以食用的,比如,新加坡已经将再生水免费派发给学生,但现在香港人在心理上还是很难接受。
  与香港同样缺水的新加坡,拥有450万人口,日常用水有15%来自污水处理的“再生水”,10%是经反渗透膜技术处理的“淡化水”。
  虽然,港府与广东省签订的东江供水协议预计可以持续为香港供水至2030年,但是,学者一直提醒港人对本港水源问题应“居安思危”。
  “随着珠三角不断发展人口增多,水资源开始缺乏,珠三角的经济实力也不断赶追香港,广东省会不会无限量供水给香港呢?”何建宗担忧。
  不只依赖他人,靠自身能力获得水资源,这已获得港府重视。2008年,香港水务署制定了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全面水资源管理计划”。
  在“再生水”、“淡化水”两种热门水源之外,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博士焦赳赳,正在思考将海底地下水作为未来新水源的可能性。他称,初步研究表明:在香港某些海域,海底30至40米土层以下的海底地下水盐度很低,可以用较低成本就能处理至适宜食用水平。
  谈及香港治水,“雨污分流”是不能不提的亮点。不少接受采访的香港人,都对这套“英国佬”的系统赞口不绝。而雨水和污水用两套独立渠道进行收集和排放,亦可谓驾驭整个排污体系的“中心思想”。
  目前,约275座遍布全港的污水处理厂和泵房由渠务署负责,同时维修总长超过1600公里的污水渠网络,整个香港污水收集率达93%(约270万吨)。
  污水,无论是有盐分的“咸水污水”还是人们日常食用的“淡水污水”,通过同一污水系统,被送往香港各区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后排放进维港。
  “净化海港计划”一期工程自2001年底竣工投入运营以来,“成效很昭然”,23.6公里的深海隧道每天将140万吨“一半香港人”排出的污水收集到昂船洲岛污水处理厂,经处理后在西面通过海底排放管排入维港。然而,这也直接导致荃湾至少4个泳滩关闭。原因是荃湾一带水域受到污染,经过“一级半”化学强化处理的污水集中排放会令海水大肠杆菌严重超标。香港渠务署在已经进行的净化海港二期工程中加入“污水消毒”项目,主要针对超标排放的大肠杆菌。
  渠务署高级工程师曾国良说,今年年底将完成的消毒设施,对昂船洲每天处理的140吨污水全部进行消毒之后再排放,消毒系统的使用有望进一步改进维港水质,荃湾泳滩极可能重开。
  犹如大树主干,而那些纷繁复杂的繁茂枝叶,延伸至香港110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整个排污设施,“可以说我们铺了差不多100年”,渠务署助理署长戴德谦说。
首页
产品
案例
电话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