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学法律文科生创造发明“水体综合治理装置”

2014-04-12 17:04:00 admin 365
来源:《青年报》记者 施培琦 / 时间:2013-10-10 10:47:16
  据青年报网2013年10月10日讯 3年前,在上海崇明向化镇的2亩方田上,同济大学法律系学生陈宇鹏开始自己的“水体综合治理工程”,植入自己的发明创造。3年过去,两亩方田的“小世界”中,能源循环再生,水日渐清澈。今年大四的他,已经手握6项环境治理专利。
  在他治理水质的探索过程中,陈宇鹏正在思考:在工程技术所不能达到的地方,需要借助社会科学的力量。将来,他打算从事环境法研究,做环保领域的开拓者。
  向化镇的这片2亩方地上,有个自创的低碳生态系统,名叫“水体综合治理监控装置”,它对解氧、电导率等水质指标进行实时监控,并在水质指标异常时,做出预警。
  当发出警报后,被污染的水体还能迅速得到“急救”。一旦河体被污染,自动控制新型膜处理曝气装置等治理装置随即开启。在数据正常的状况下,河道能够自行修复,并在第一时间内对河道的异常排污进行紧急处理。
  现今,这项工程被向化镇用作示范推广,作为一道“生态景观”,对游客开放。能源在自然界循环自生,自给自足。
  这套“能源水体综合治理监控系统”的设计者,并非工程专家。而是个年轻的村民后代——一名今年才22岁的大学文科生。设计者陈宇鹏现正在同济大学法学院就读——在普通的文科生看来,这简直不可思议。
  这位法学院学生,如今已经申请了6项水利工程专利。包括“污水水质在线监控及控制系统”、“全自动控制的新能源轴流泵装置”,都是从这方“试验田”上生成。2亩地成了“河道、土地试点基地”,也是种植和养殖区域试点基地。它的实验被当地政府作为示范项目,对外展示。
  陈宇鹏说,现今,大量人口急剧向城市聚集。因此,许多沿海城市中,大量支流河道被生活污水污染。3年之前,村庄也接连遭殃,用水质测量标准,向化镇水质被划入了“劣5类”。而经过3年治理,如今,向化镇已经被摘去了水污染的帽子。
  “这以系统还用清洁能源,比如太阳能与风能,对系统供电。不利用任何外加电源,真正做到了零排放和零能耗。”陈宇鹏介绍说,“这套系统还具有远程监控功能,以低能耗、高能源利用率达到更好的治理效果,改善河道的生态平衡。”
  在校园里,他的水治理项目也小有名气。同济大学考虑将他的想法用于治理河道。陈宇鹏说,在同济大学嘉定校区,水流比较大、深,应急处理的机制不够完善,相应的污染物靠人工打捞,没有长效机制。这一回,他已经小有经验:“人工打捞的话,可以采用小型打捞的船,遥控操作不需要人力,水质可以用新能源的方式来处理。”
  另外,他想到的并非水治理本身,而是它的社会环境。“必须要树立指示牌”,陈宇鹏说,如果避免周围人将杂物和废气进入河道,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处理,水体就会自然地完成“自净”。
  “环保无小事,都得点点滴滴做起,才能让环保理念持续下去。”陈宇鹏一口气说完了自己的梦想,“社会的环保意识将被唤醒;法律得到完善,根源上杜绝污染事件发生。另外,环保的理念将会通过志愿者,基金会进行推广,植入人们的思维方式。”
首页
产品
案例
电话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