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连洲团队率先以动态膜超滤技术处理大豆加工乳清水

2014-04-09 16:52:27 admin 481
来源:《中国科学报》记者 潘锋 / 时间:2014-3-13 12:31:33
  据科学网2014年3月13日讯 对于以大豆为研究对象的江连洲来说,豆腐和豆制品也是他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物。他每天都要喝上一碗豆浆或吃上一碗豆腐脑。
  但是,与我国传承了两千多年,用石膏把豆浆点化成豆腐的工艺不同,江连洲的点“豆”成金术,自有其独到之处。
  江连洲,1960年生,本科毕业于江南大学,并相继在哈尔滨商业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读研究生毕业后,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东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他主要从事大豆蛋白、油脂及生理活性物质提取及精深加工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是该领域的知名专家。
  江连洲自1988年以来,一直从事大豆加工科学技术研究和相关管理工作。先后主持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6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黑龙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省长特别奖2项,并获中国发明协会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和省政府特殊津贴。发表论文17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自主研发处于行业领先水平的新技术装备已在全国推广应用,建立示范生产线45条,累计创造经济效益64亿元,为我国大豆产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以自己的科研人生,演绎着他不同寻常的点“豆”成金术。 

 

膜分离设备

江连洲教授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后载誉归来


  江连洲说:“大豆的精深加工链条是很长的,精深加工产品可以使它几倍、几十倍、几百倍地增值。我们利用大豆中蕴含的营养物质提高它的附加值,通过科技创新,挖掘出它的宝贵资源加以充分利用,满足市场需求,为人类造福。”
  2013年12月,江连洲主持的“植物油脂生物解离及精炼关键技术和设备创新与应用”项目,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发明类一等奖。
  而在此前,他所主持的“大豆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和参加的“大豆磷脂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项目,连续获得2011年和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获国家科技奖励谈何容易?没有甘坐十年冷板凳的毅力和坚韧,想要获得标志性的成果几乎不可能。而对于一个十分强调应用的学科,研究成果同时还要被社会承认,被企业所接受。
  自1996年开始,江连洲带领他的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食品学院研究团队与其他单位通力合作,历时15年,通过“九五”至“十一五”国家、省部级21个课题的支持,开展了大豆蛋白生物改性、醇法连续浸提浓缩蛋白、功能肽生物制备、乳清废水动态膜超滤、油脂酶法精炼及功能因子开发等一系列研究与应用,突破了大豆精深加工共性关键技术瓶颈,实现了提质增效和技术创新,为我国大豆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与理论支撑,显著提升了我国大豆工业的核心竞争力。
  以“大豆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为例,这一项目主要开发了大豆蛋白产品。
  大豆蛋白是植物蛋白当中量*多、营养搭配*合理、*容易被消化吸收的蛋白产品,应用范围非常广。大豆分离蛋白、组织蛋白、水解蛋白广泛地应用在食品工业当中。把蛋白资源充分利用好,使它加工增值是一个趋势。
  针对我国大豆产业蛋白品种少、功能性不足、应用范围窄的难题,江连洲科研团队通过研究采用二次浸出及后修饰技术改善大豆蛋白功能特性,开发出乳、肉制品专用蛋白产品;此外,他们还首次采用动态膜超滤技术处理乳清水,破解污水处理难题,开发出功能性乳清蛋白等产品;研究了大豆蛋白-油脂-反胶束体系萃取过程在有机相和反胶束“水池”的传质与分配机理及其影响规律,独创了超声波处理、同步酶法改性技术,实现产业化。
  民以食为天,食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始终不可替代的工业部门,所创造的产值巨大,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实际生产应用,用江连洲的话说:“所做的课题不是写写论文、发表文章就算成果了,要解决实际生产问题,要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这才是(应用性)科学研究的目的所在。”
  目前,江连洲团队所领衔的项目已申请国家专利69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32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开发功能性蛋白、大豆肽、酶法精炼油等新产品45种;公开发表论文253篇,其中SCI论文25篇,EI论文15篇;出版专著19部等。
  现在,项目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处于行业领先水平的新技术装备已在全国18家企业得到推广应用,建立生产线45条,包括山东谷神集团、广州合诚生物科技股份公司、哈高科大豆食品公司、黑龙江双河松嫩大豆生物公司等,累计创造经济效益64亿元,其中9家企业近三年新增利税7.1亿元,创汇2.1亿美元,节支4600万元。
首页
产品
案例
电话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