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具有压电效应的PVDF膜取代PE膜研究锂电池功能融合

2014-04-14 19:46:22 admin 162
来源:东北大学理学院 李家祥 / 时间:2013-3-22 13:50:41
  据东北大学新闻网2013年3月21日讯 我校理学院教师薛欣宇与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王中林教授研究组合作,首次报道了一种全新的机制,将能量转化和储存这两个过程融合为一个过程。这一研究成果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极大反响,荣登国际知名的英国科学网站《物理世界》“2012年度物理学十大突破”。并被多家媒体报道,如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中国日报》、《中国科学报》、中国科学院网、科学网等。
  在当今世界性能源危机的形势下,寻找绿色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取代传统能源,已成为*重要的研究领域,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其中,能源转化技术和能源储存技术是解决能源问题的两大*核心技术。能源转化技术用于将不同形式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热能、化学能和机械能,通过不同的机制转化成电能为人们所应用。另一方面,能源储存技术可以将获得的电能用一定的装置储存起来,以达到在更加可控与灵活的电能使用,例如能够将电能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起来的锂离子电池。在现有的科技下,这两大技术通常是基于分立的器件单元和不同的途径来实现的。以机械能的转化和储存为例,通常需要两个分离的器件单元分别实现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和将电能以化学能储存起来。
  本研究是通过巧妙的器件设计,将纳米发电机和锂离子电池融合为一个独立的器件单元——自充电能量单元(Self-Charging Power Cell)——来实现的。这一自充电能量单元可以利用环境中的机械形变和振动直接实现充电。
  自充电能量单元的器件结构设计是基于锂离子电池的基本结构(阳极,隔膜,阴极和电解液),而将其中传统的聚乙烯(PE)隔膜用具有压电效应的偏聚二氟乙烯(PVDF)薄膜来代替。在外力的作用下,PVDF隔膜会产生纵向的压缩应变,进而使得具有合适极化方向的PVDF薄膜产生从阴极指向阳极的压电电场。在这一压电电场的驱动下,电解液中的锂离子会从阴极附近迁移至阳极,以屏蔽体系中的压电电场。这会改变阴阳两极附近的电解液中的锂离子浓度,进而打破两处的氧化还原化学反应平衡,使得电池充电反应得以发生。和利用直流电源将电子经过外电路从阴极送往阳极的传统电池充电方式相比,自充电能量单元是在机械作用导致的压电电场的作用下,在体系内部驱动锂离子运动引发充电反应。
  实验结果表明,在2.3Hz的周期性撞击的作用下,该自充电能量单元的电压可在4分钟内升高约68mV,所充电量可用1µA的电流放电达130秒。经过比较,在这一全新的机械-电化学过程下,该自充电能量单元的能量转化和储存的总效率是相同条件下传统分立器件模式的数倍。这一全新能量转化和储存机制的提出,为驱动个人电子产品和自驱动系统提供了新的能源技术。这一研究成果近期已发表在《纳米快报》(Nano Letters)上。
  薛欣宇副教授2008年来我校理学院任教,组建纳米物理与器件研究组。近五年来,薛欣宇副教授研究组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基金项目5项。近五年来,在国际高水平SCI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25篇,其中JCR一区论文20篇,包括在Nano Letters(影响因子13.198)发表2篇,在Chemical Communications(影响因子6.169)发表2篇。文章被引用次数达到954次,在国际同行学者中获得了很高的学术声誉。
首页
产品
案例
电话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