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锂电池隔膜产业陷入“中国式”产能过剩还在蔓延

2014-04-15 16:20:52 admin 270
来源:《高工锂电》记者 张梓涵 / 时间:2014-2-24 10:15:23
  据高工锂电网2014年2月21日讯 随着隔膜产业“潮涌现象”的出现,“暴利”时代已经过去;“微利”时代早已来临。而这一切还在蔓延……
  就在2013年底,依然有众多隔膜企业纷纷进场布局。2013年初,港资苏州捷力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两条锂离子电池隔膜生产线和4条太阳能电池封装EVA薄膜生产线。预计产能达到4000平方米。近日,大东南锂电池隔膜项目受到了较高的关注,大东南表示,目前正在建设的“年产6000万平方米锂电池离子隔离膜项目”,其中两条生产线已具备试生产条件,并于近日进入投料试生产阶段。
  除了技术壁垒和应用价值外,隔膜的高毛利率是吸引不少企业纷纷进军该领域*为现实的因素。隔膜成本约占整个锂电池成本的15~20%,而目前锐减至25%左右的毛利率看起来依然是锂电四大材料中*“挣钱”的细分领域。
  不过,隔膜也是一个投资额庞大的重资产行业。
  投资回报率是道坎
  中锂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陈海生论到隔膜技术与市场,用“三高”来形容:高技术、高资金门槛、高市场定位,隔膜是一种对技术和工艺要求都很高的产品。对隔膜厂商而言,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是实现企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胜出的关键因素。
  记者通过走访隔膜企业了解到,年产能500万平方米的干法隔膜生产线,仅设备投资就需要2500~3000万元。湿法生产线一条线的设备投资额在6000~8000万元(以上生产线的投资是针对生产设备全部采用进口的设备来计算)。产能更高的,实际可能还远远高于这个数字。此外,隔膜生产车间洁净度要求非常严格,灰尘、微小颗粒太多会影响隔膜品质,厂房装修也得投入几百万元。再加上其他固定资产投入以及充裕的流动资金,项目整体投资将超过1亿元。
  据新乡市中科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旭光介绍,投建一个新的隔膜项目从研发生产到销售,需要3~5年的时间。即便有现成的技术也得3年时间才能见到效益。具体来说,设备采购周期将近1年时间,生产调试到量产需要1年时间,这样测试到供货将近1年时间。投资者必须先让设备正常运行才能进入市场,期间将承担很多费用,如果产品质量有问题,需要更长的技改与验证周期,费用将远远超过预期。在经历了漫长的准备期之后,市场开拓就成为了隔膜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石。如果把开发市场和维护市场的难度作一个比较,那么开发市场的难度占了80%,而维护市场的难度仅占20%。可想而知,对于隔膜新进入者的难度。
  “我们已经有多年的合作隔膜制造商,不会冒险去大规模更换隔膜供应商的,毕竟占锂离子电池成本比例有限。”一位国内电池企业采购主管告知记者。国内外隔膜企业纷纷扩大产能,隔膜市场供应饱和的情况下,市场开拓更是难上加难。
  辽源鸿图锂电隔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汉鸿透露,就拿湿法生产线来说,如果客户需要样品,仅开机一次的费用就高达10多万元。值得注意的是,国内隔膜产品的成品率仅为40~50%。不过对于国内隔膜厂家来说,国内的锂电大厂给予国内隔膜厂家的市场机会不多,而对于新进入者试样的机会更是微乎其微。
  一般来说,国内的电池厂接国外知名厂商的订单时,都会有一个完整的价值链体系。国外客户会严格把关原材料体系的供应商。
  据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一位高层透露,国外供应商通常会指定使用日本厂家的隔膜。日本隔膜厂家在得知下游厂家指定的情况下,往往不会给予国内采购商降价空间。国内电池厂为了获得一些议价权,将国内的一些隔膜厂家合作者列入备选隔膜供应商名单,只不过在协议中说明优先使用日本品牌隔膜。实际上,这些备选的隔膜供应商也并没有多少“转正”的机会。像锂电产业的其他材料领域一样,隔膜也依然徘徊在低端阵营,陷入了“中国式”的产能过剩。
  值得思考的是,他们被阻挡在价值链体系之外,正是由于忽略了价值竞争。
  价值竞争才是出路
  从价格竞争走向价值竞争,这早已不是新鲜的提法。隔膜行业的混乱恰恰是由于盲目扩张、价格战引发的低成本竞争,而缺乏价值竞争,尤其是价值系统竞争的能力。
  虽然国产隔膜质量有一些提高,国内的一些中小锂电企业已开始大量的应用。但中国高端隔膜市场依然被国外隔膜巨头垄断。停留在中低端市场的国内隔膜厂家,用70%的市场占有率仅换来30%的市场销售额。
  显然,这种靠规模来求效益发展的路,在隔膜产业是行不通的。隔膜行业已进入毛利下行通道,但提升国产隔膜的价值的确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
  目前,全球锂电池隔膜主要被Asahi、Celgard、SK、toray、UBE、W-SCOP等厂商占据,前9名企业占据约80%的产量份额;中国隔膜企业以中科、星源和金辉为代表的隔膜厂也在奋起直追。美国Celgard、日本旭化成和东燃都是资产上百亿的大公司,同时,这些公司都是产业多元化的公司,有足够的财力支持研发,在这一点上,我们国内隔膜企业差距很大。沧州明珠隔膜事业部总经理谷传明坦承,国外隔膜巨头企业的技术人才都是从电池企业转过来的,而国内的隔膜企业技术人员大部分没有电池企业背景。
  从行业来看,国内的隔膜企业背景是从塑料加工企业(尤其是从事过拉伸膜)、风投组成的杂牌军、以及其他行业。因此缺乏对工艺的深刻理解,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加上国外公司对我们封锁设备技术,导致隔膜厂依然处于简单模仿加工的初级阶段。从而导致国内的隔膜企业挣扎在低端竞争的泥潭里不可自拔。
  隔膜行业的发展取决于锂电行业的发展。目前锂电行业正逐步进入一个资源整合阶段,许多规模小的企业很难生存,因此,不被主流锂电企业认可的隔膜企业很难生存。能否进入国际主流锂电企业的供应链是衡量隔膜企业水平的*重要指标。令人遗憾的是,中国隔膜厂的“进口替代”也一直被卡壳在一个尴尬的境地。
  在目前的隔膜产业格局中,资本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合理的融资以及资金的使用,能快速提升企业的实力,但风险也来自于国际市场的其它材料厂家杀入隔膜领域,占据高端市场。
  在刘旭光看来,国内一些隔膜厂的心态有些浮躁,认为从同行挖几个技术人才、买几条生产线就可以将设备变成印钞机了。实际上,隔膜产业的持续研发创新,才是提高价值竞争的唯一出路。“中国式”的产能过剩还需要“中国式”治疗。
首页
产品
案例
电话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