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自来水集团丹江口水库中试基地装备超滤工艺设备
2014-04-09 17:01:46
admin
319
据京报网2014年4月4日讯 荆楚大地,三月回春,满眼苍翠。斜倚于大巴山余脉的一条汉江,将四省通衢的鄂西北与豫西南,用一盆清水紧紧连在一起。这里,就是将向北京等一众华北城市调水的南水北调中线源头——丹江口水库。
虽有先人“流水不腐”的诲诫,但千里调水,前古未有,安敢宽心?
在丹江口水库大坝前左岸,一处门禁严密的院落里,三栋蓝白相间的简易厂房在一片碧绿中显得极为惹眼。厂房外的牌子上写着:国家重大科技水专项北京自来水集团丹江口水库中试基地。
“这个几百平方米的基地,实际上就是一个每天能制水2吨的微型水厂,北京各水厂的主要工艺,这里都进行了*真实的模拟。”北京自来水集团水质监测中心总工程师顾军农说。这个建成于2011年的基地,唯一的任务就是“试水”,看看丹江水对不对北京各水厂的“胃口”,进京后能不能调制出与北京原有自来水口味一致的自来水。
“常规制水工艺其实就是模拟自然界中水体沉淀、过滤的过程。”顾军农解释道,在北京,来自密云水库等各水源地的原水进厂后,经过混凝沉淀、砂滤、煤滤等常规工艺后,还要进行臭氧消毒、活性炭过滤等深度处理。
“后窗外是沉淀池,靠窗的这六根粗大的不锈钢柱子是砂滤柱,模拟的是北京各水厂里的常规制水工艺—砂滤池过滤,再右侧是十几个活性炭滤柱。”基地工作人员小李说,这里连取水样、检测化验程序都和北京水厂完全一致。
“一、二,嘿呦!”基地门口,传来一阵号子声。出门一看,顾军农正带着十几名技术人员从卡车上卸载刚刚运到的压力式膜处理设备。“这里不好找叉车,大型设备也得人搬肩扛。”还好这里的人都是学理科出身,几根铁杠加上各种力学定理,让近两吨重的设备顺利“入住”。
全新的超滤膜设备从北京运抵丹江口基地
这个新家伙,就是郭公庄水厂将采取的先进的超滤膜净水工艺的“微缩”版设备。即将投用的郭公庄水厂未来承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来水,将采用超滤膜过滤工艺制水,代替此前各水厂常规制水工艺中的砂滤工序。经过膜处理后的自来水,浊度、微生物等工艺指标将明显优于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超滤膜的孔径只有0.02到0.03微米,而细菌的直径则超过0.5微米,几乎都会被截留在制成的自来水之外。”技术人员说,膜处理并非国内水厂的“标配”工序,这台压力膜设备也是首次在丹江口进行测试,提前验证制水方案设计是否安全、合理。
在制水车间旁,一个面积稍小的房间内,排满了铁架。京汉两地的工人正小心翼翼地将标有“大兴”“三路居”等字样的自来水管安放在架子上。“这些自来水管都是从千里之外的北京运来的,在车上,水管下面都垫着防震泡沫,遇到很小的沟坎都要绕着走,就怕磕碰。”
运几根锈迹斑斑的旧水管为何这么费劲?
“这些水管是来测‘黄’的,看看通上丹江口水库的南水后水管里的管垢会不会脱落,形成‘黄水’。”顾军农说,这批水管来自北京市大兴、三路居、龙岗、呼家楼等接收南水的水厂供水覆盖区。“水管中结下的水垢是测试的对象,如水管磕碰导致其松动,测试数据将缺少真实性和可靠性。”
技术人员介绍,北京供水管网长期运行,管中虽结有水垢,但已适应了各水厂的水质,水垢稳定不会轻易脱落。但南水进京后,管网中自来水的pH值、各种离子等将发生细微变化,可能使管垢脱落,导致居民家中水龙头流出“黄水”。
“让北京的水管提前‘尝尝’南水的滋味,看它们是否能适应,如果真的流‘黄水’,我们好提前采取措施。”
下午4点,来自北京自来水集团水质监测中心的两名年轻技术员才端起早已凉透的盒饭。从早上8点开始,他们一刻不停地采水样化验、测定水质、培养细菌……“我们就是派驻在调水源头的哨兵,紧盯着丹江口的水质。”
远距离跨流域调水,*大的威胁莫过于生物入侵。技术员小曹告诉记者,经过几年的监测,没有在丹江口水库中发现北京本地未发现的特殊致病微生物。“丹江口水库中的微生物都在北京发现过,可以通过现有水厂的净水工艺去除,不会对北京水质安全造成影响。”
在厚厚的水质记录本上签下“水体、水质稳定”这一结语后,小曹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在他身后,十几瓶从丹江口水库中取来的原水样本,将在晚上送抵北京,进行更详细的化验检测。